展望未来,预计1月11日至15日,受强冷空气和偏南气流共同影响,我国将会出现一轮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大部、黄淮、江淮北部、江汉北部等地将有小到中雨转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快速射电暴是宇宙中射电波段最强烈的爆发现象,其在毫秒量级的时标内可以释放太阳一天、一月甚至一年的能量,与之对应的辐射机制与起源则尚未可知。作为为数不多的活跃重复暴,快速射电暴FRB20121102A、20190520B和20201124A圆偏振的探测暗示少量圆偏振可能是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的共有特征。
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作为电磁波的基本属性之一,偏振携带着光源本征的辐射特征以及光线传播环境的关键信息。论文第一作者、之江实验室研究员冯毅介绍说,通过深度监测,中国天眼FAST捕获到两源的极端活跃期,积累了大量宝贵观测数据,发现两个重复暴均有不到5%的少量爆发存在圆偏振辐射特征,圆偏振度最高可达64%。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张永坤说。(课题组供图) FAST从两个具有射电持续源的活跃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21102A和FRB 20190520B)探测到圆偏振的艺术想象图。
论文通讯作者、李菂研究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这一发现,将有圆偏振重复暴的样本数量从1增加到3。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
科研上很严厉,工作生活中的张树政却颇有人情味。后来,他问老师是如何发现问题的,得到的回复是这些文献我都看过。为了把研究做下去,张树政多次尝试自制科研设备,从名门闺秀变成了一个科研一线的女汉子。张树政在回忆中如是写道。
那时,她和爱人各分到一套两居室。这让他更佩服老师的治学严谨。
她执着于事业,对功名利禄比较淡薄,对于家庭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则毫不计较。最近,《中国科学报》请她的关门弟子、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金城回顾了和她有关的故事。后来,金城才逐渐发现,这个瘦弱、娇小的身躯,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张树政担任过多家学术刊物主编,参加过许多项目评审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她曾为一个生物化学名词的汉译查找了两个星期的文献,90年代,她又为一个真菌学界争议的名词翻译了上百页的最新版《真菌学词典》,先后修改10稿方才发表。2016年12月10日,她和情系一生的微生物科学,挥手作别。一旦发现问题,即便对方名气再大,她也会指出来。这的确是张树政的风格。
一位师长善意规劝,告诉她将来女性在这个领域就业会有困难,劝她转到家政系去。有时,为了确认一项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她会查找数十篇文献佐证。
1994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报》就曾刊登过她的一封义正辞严的来信。当选院士后,张树政依旧好抱打不平。
那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先生严肃地批评我为什么不认真检查,还说做学问一定要认真。她强烈呼吁: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向不正之风进行坚决斗争。她的这种实事求是、不怕得罪人的个性给大连医科大学教授朱正美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本科生院士 说自己没做什么贡献的老张,是如何从一个土生土长、本科毕业的女性一路升级打怪走进中国学术最高殿堂的呢? 张树政出生在书香门第。今年10月22日是张树政百岁诞辰。她是中国生化领域的第一位女院士,一生却从未出国留过学,只有学士学位。
她当选院士后,美国杜兰大学医学院教授李玉德在贺信中曾高兴地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终于有人代表糖缀合物研究或糖生物学了。无论是自己做论文,还是修改学生论文,她都是精雕细琢,一个标点符号也不容出错。
这个敢拼敢闯的女汉子是当时微生物所酶生物学领域的一员猛将。一副微笑的面孔,衬着快乐的情绪,什么是人生?只是树政的笑意。
这在我看来真该谢天谢地,尽管拖延了时日,真理终归取得了胜利。现在,她知道了自己的愚陋与无知,她用最大的努力欲克服她的怠惰。
我一生都在干我自己喜欢的事业,这是我最大的幸运。研究微生物酶三十多年,张树政始终坚持自学,利用一切机会求师求教。其中关于高产糖化酶的黑曲霉菌种研究,于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此后,70多岁的她先后组织三次香山科学会议,研讨中国糖工程研究的发展。
基于此,他们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应用于红曲霉糖化酶的研究,并在世界上首次得到了这种酶的结晶。在其自传中,她认为自己年少时的一个优点是性情敦厚纯朴富同情心,有正义感。
由于列举的材料翔实,无辩驳的可能,参审者一致通过了她的意见,驳回了这份看起来很有分量的申请。为维护科学尊严,她辗转通过该教授的学生找到了其本人。
上世纪50年代初,她在国内首先解决了当时中国酒精工业界争议不休的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组成的问题,确定了黑曲霉的优越性,促进了我国酶制剂工业的大发展,为国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金诚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
到了晚年,她还和71位院士联名建议:加强生命科学人才培养,迎接二十一世纪。金诚回忆,博士毕业后,为让他安心工作,张树政曾专门找微生物所时任副所长史家序,借给弟子一间房结婚。后来,张树政研究组在实验中需要一台等电点聚焦仪,他们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自主攻关,做出了具有同等功效的设备。她从查字典学外文看文献开始,率先开启的中国糖化学研究已经在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遍地开花。
到80年代,她领导的团队研究过20 多种糖苷酶,其中不少被应用到生产实践,使她在工业微生物领域连续获得三项中科院科技成果。信中指出,不久前她本人收到一封信,提到某教授的成果被人侵占。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先进仪器很少。80多岁时,她又带领全国同行翻译《糖生物学》专著,并亲自每天从早到晚逐字校对译稿。
60年代,她和大家一起搞出了著名的人造肉白地霉,并千方百计提高它的鲜味儿,以期解决老百姓的吃肉困难。反腐战士 1991年当选中科院院士后,张树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反复说,自己贡献太小了。